一、 引言:从“外部叠加”到“内在嵌入”的监督范式转变
传统的高校纪检监察工作模式,常被视为独立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主流业务之外的“监督层”,其运作方式带有较强的外部性与事后性。这种“体外监督”范式易与业务活动产生隔阂,导致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与潜在的对立情绪,监督效能受限。正如公共管理学者保罗·赫希(Paul Hirsch)所言,“有效的控制并非源于外部强加的规则,而是源于将控制机制内化于组织日常运作的‘社会镶嵌’过程。” 这一观点为理解监督模式的转型提供了理论镜鉴。
在此背景下,智慧纪检平台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监督范式——嵌入式监督——的兴起。它不再试图建立一个完全独立、外在的监督“利维坦”,而是致力于将监督逻辑以技术为媒介,无缝嵌入高校权力运行的各类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之中,实现监督与治理的共生共融。李月军在《嵌入式监督:一种新的反腐败模式》中明确指出:“嵌入式监督的核心在于,监督主体通过制度、技术等方式融入被监督对象的决策与执行过程,实现同步、同轨监督。”
二、 智慧纪检平台的功能重塑:三种嵌入形态
智慧纪检平台通过以下三种形态的嵌入,深刻重塑了纪检监察在高校治理中的角色与功能。
1. 技术性嵌入:从“人工巡查”到“无感监测”
技术性嵌入是基础。平台通过API接口、数据爬虫、系统日志分析等技术手段,将监督“探头”直接部署在人事招聘系统、财务报销系统、科研管理平台、设备采购平台等核心业务系统中。这种嵌入不是物理上的强行介入,而是数字层面的无缝连接。它使得监督行为从过去依赖人力进行的、周期性的“巡查式”检查,转变为一种持续的、自动化的“无感监测”。监督如同电力系统里的“保险丝”,内嵌于电路之中,平时无形,一旦过载(出现风险)则立即熔断(发出预警)。这种模式极大地拓展了监督的覆盖面和时效性,使“全过程监督”成为可能。
2. 流程性嵌入:从“事后追责”到“事中纠偏”
流程性嵌入是关键。智慧纪检平台并非在业务流程结束后才获取数据进行分析,而是将监督规则和预警模型直接植入业务流程的关键节点。例如,在科研经费报销流程中,平台可实时核对预算相符性、供应商关联性;在招生录取流程中,可自动核验考生资格与操作日志的合规性。一旦发现异常,系统可即时向操作者、管理者乃至监督者发出提示或拦截信号。正如李莉在《基于流程再造的廉政风险防控研究》中所述:“将风险控制点前置到业务流程中,能够实现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的转变,其管理效益远高于事后查处。” 这使得纪检监察从“事后追责的裁判”,转变为“事中纠偏的教练”,功能从惩戒向预防倾斜。
3. 结构性嵌入:从“对立制衡”到“协同赋能”
结构性嵌入是目标。智慧纪检平台的深度应用,最终会促使纪检监察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平台产生的数据分析报告和风险研判结果,不仅可以用于问题线索的发现,更能为业务部门优化内部管理、完善制度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例如,通过分析某一类型采购项目的反复预警信息,纪检部门可以向资产管理部门提出优化采购范本、加强供应商管理的建议。此时,纪检监察的角色从单纯的“监督员”部分地转向了“治理顾问”和“制度医生”。李永刚在《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变革》中强调:“技术赋能下的监督,其最高境界是促成治理体系的自我修复与自我优化能力。” 智慧纪检平台通过结构性嵌入,推动了高校治理结构从“监督-被监督”的二元对立,向“基于数据的协同共治”演进。
三、 深度嵌入的潜在张力与调适路径
然而,智慧纪检平台的深度嵌入并非一帆风顺,它同样带来新的挑战与张力:
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张力: 过度依赖数据与算法可能导致监督的“去人性化”,如何避免因技术误判而对师生个体造成不公,是需要警惕的伦理问题。
监督泛化与治理活力的张力: 无处不在的“数字之眼”可能抑制教职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与必要的自由裁量权,导致“洗碗效应”。
数据集中与安全隐私的张力: 平台汇集了大量核心敏感数据,对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提出了极高要求。
为应对这些张力,需要在以下路径上进行调适:
坚持“技术向善”原则: 建立算法审查和人工复核机制,确保技术服务于人而非束缚于人。
明确监督边界: 制定“权力负面清单”和“监督正面清单”,鼓励在合规范围内的积极探索。
构建坚固的数据安全体系: 采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先进技术,在保障数据利用的同时,筑牢安全与隐私的防火墙。
四、 结论
智慧纪检平台的构建,代表了高校监督范式从外部叠加到内在嵌入的深刻转型。通过技术性、流程性与结构性的三重嵌入,该平台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监督的效能,更重塑了纪检监察在高校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从一个相对孤立的外部制衡力量,转变为一个深度融入治理肌理、通过数据赋能促进组织健康与制度优化的内在组成部分。未来,对智慧纪检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应超越工具理性的层面,更多地关注其如何在与高校学术生态、组织文化的互动中,实现技术逻辑与治理逻辑的有机统一,最终推动形成一种更具韧性、更富活力、也更加清正廉洁的现代大学治理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Hirsch, P. M. (1986). From ambushes to golden parachutes: Corporate takeovers as an instance of cultural framing and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4), 800-837.
[2] 李月军. 嵌入式监督:一种新的反腐败模式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18(12): 70-75.
[3] 李莉. 基于流程再造的廉政风险防控研究: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为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5): 45-51.
[4] 李永刚. 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变革:技术赋能与制度响应[J]. 探索与争鸣, 2021(7): 88-97.
[5] 李志峰, 周玲. 高校智慧纪检的伦理风险及其规制路径研究[J]. 高教探索, 2022(9): 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