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其政治生态和纪律作风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和办学治校水平的提升。监督执纪工作是高校党委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的关键环节。当前,高校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权力运行领域广泛、资源密集,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风险并存,传统监督执纪模式在协同性、穿透力、精准度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监督执纪工作体系,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高校监督执纪工作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挑战
新时代高校监督执纪工作不仅限于查办案件,其内涵更为丰富,核心是政治监督,根本任务是保障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高校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它强调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制约,涵盖招生录取、科研经费、基建后勤、招标采购、职称评聘、学术诚信等所有廉政风险点。
当前,高校监督执纪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几大挑战:
监督协同性不足: 纪检、监察、审计、巡察、财务、组织、人事等各类监督主体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和机制壁垒,未能完全形成监督合力,“各自为战”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
监督穿透力有限: 对二级院系、附属单位等基层组织的监督相对薄弱,对一些“关键少数”特别是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仍存在难点和盲区。
精准发现能力待提升: 传统依赖信访举报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对隐蔽性强的“四风”新变种和学术科研等领域的新型风险发现能力不足。
“四种形态”运用转化需深化: 如何在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用好第一、第二种形态上做得更加精准、有效,仍需进一步探索。
三、高校监督执纪工作体系的创新建设路径
针对上述挑战,高校应系统谋划、多措并举,着力构建科学、严密、高效的综合监督体系。
健全协同贯通的“大监督”格局
强化党委主体责任: 坚持党委对监督执纪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定期研究、听取汇报、部署工作的机制。
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 建立由纪委牵头,审计、巡察、财务、组织、人事等部门参与的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情况、移交线索、会商难题,实现信息共享、成果互用、行动协同。
压实二级单位监督职责: 配齐配强二级党组织纪检委员和纪委书记,明确其职责权限,健全履职保障机制,激活基层监督“神经末梢”。
强化科技赋能,建设“智慧纪检”平台
构建监督数据中枢: 打破数据壁垒,整合汇聚招生、科研、财务、采购、资产等关键业务系统数据,构建廉政风险主题数据库。
开发智能预警模型: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科研经费使用、招标采购流程、招生环节、公务消费等开展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自动识别异常模式和风险点,实现从“被动查”到“主动防”的转变。
优化线上工作流程: 实现问题线索从受理、研判、处置到归档的全流程线上办理,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办案效率,加强内控管理。
精准运用政策策略,提升执纪执法效能
做实做细日常监督: 综合运用谈心谈话、检查抽查、列席会议、受理信访等方式,将监督融入日常、做在经常。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特别要在用好第一、第二种形态上下更大功夫,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
提升案件查办质效: 坚持依规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检验。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推动堵塞制度漏洞、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筑牢思想防线
强化纪法教育: 将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监察法规纳入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培训体系,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弘扬廉洁风尚: 挖掘校园文化中的廉洁元素,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洁文化创建活动,营造崇尚廉洁、抵制腐败的良好校园风尚,从思想源头上消除贪腐之念。
四、结语
加强高校监督执纪工作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既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又要拥抱技术变革,赋能智慧监督;既要保持执纪执法的刚性力度,又要体现严管厚爱的温度。最终目标是构建起一个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有效机制,形成风清气正、健康清朗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希鹏. 新时代高校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18): 45-47.
[2] 刘诗林. 构建高校一体化监督体系的思考与探索[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5): 78-84.
[3] 张华, 李建国. 大数据赋能高校精准监督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2): 110-116.
[4] 陈瑞芳. 高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现状与优化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2): 67-69.
[5] 赵亮. 廉洁文化融入高校治理的路径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8): 123-127.